2023年1月,美国FDA批准百济神州的Brukinsa(zanubrutinib,泽布替尼)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(SLL)成人患者,且该申请被授予孤儿药物称号。两项全球3期试验证明Brukinsa在一线治疗及复发/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成人患者中均显示出优效性。
Brukinsa是唯一一款对比Ibruxen(Ibrutinib,伊布替尼)呈现出无进展生存期(PFS)优效性的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BTKi)。zanubrutinib的推荐剂量为160 mg,2次/日,口服或320 mg,1次/日,口服,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。
本次美国FDA的批准首先是基于SEQUOIA(NCT03336333)的临床效果研究,该研究评估了CLL/SLL治疗患者的疗效。研究共计纳入479名患者,包括没有17p缺失的患者。在随机队列中,患者被随机1:1接受zanubrutinib治疗,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,或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(BR)治疗6个周期。
该临床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为无进展生存率(PFS)。研究结果显示,zanubrutinib组未达到中位PFS(95%CI:NE,NE),BR组的中位PFS33.7个月(95%CI:28.1,NE,HR=0.42,95%CI:0.28,0.63;p=<0.0001)。
PFS的估计中位随访时间为25.0个月。在SEQUOIA研究中的一个单独的非随机队列中,对110名之前未经治疗的CLL/SLL 17p缺失患者进行了zanubrutinib的评估。每个IRC的客观缓解率(ORR)为88%(95%CI:81,94)。中位随访25.1个月后,未达到中位反应持续时间(DOR)。此外,在ALPINE(NCT03734016)研究中评估了复发或难治性CLL/SLL患者的疗效。该项研究共计纳入652名患者,按1:1的比例随机接受zanubrutinib或Ibrutinib治疗。主要疗效指标是IRC确定的ORR和DOR。
研究结果显示,zanubrutinib组的ORR为80%(95%CI:76,85),Ibrutinib组为73%(95%CI:68,78)(有效率比1.10,95%CI:1.01,1.20;p=0.0264)。在中位随访14.1个月后,两组均未达到中位DOR。两项临床试验中,zanubrutinib最常见的不良反应(≥30%)是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、上呼吸道感染、血小板计数下降、出血和肌肉骨骼疼痛。13%的患者发生了第二原发恶性肿瘤,包括非皮肤癌。3.7%的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或扑动,0.2%的患者发生3级或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。
Brukinsa(zanubrutinib,泽布替尼)属于酪氨酸激酶(BTK)小分子抑制剂类药物,BTK是B细胞抗原受体(BCR)和细胞因子受体通路的信号分子。在B细胞中,BTK信号可激活B细胞增殖、转运、趋化和粘附所必需的通路。
zanubrutinib可在BTK活性位点与半胱氨酸残基形成共价键,导致BTK信号分子的活性被抑制,从而减少恶性B细胞增殖,达到抑制肿瘤生长。通过优化生物利用度、半衰期和选择性,实现对BTK蛋白靶向、持续性的抑制。
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/小淋巴细胞淋巴瘤(SLL)是一类具有特定免疫表型特征的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,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、骨髓、脾脏或淋巴结聚集为特征,约占新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)的 7%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(BTK)抑制剂是目前许多CLL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,可以显著改善预后。在美国,CLL/SLL的年龄调整发病率为4.1/10万,是西方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。在我国,CLL/SLL的发病率较低,占新诊断白血病的3.5%。
详情用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,获取更多药品说明书、药品价格、药品副作用、服用方法等资讯。